探索“未来学校”新样态

作者: 《解放日报》记者唐烨  发布时间:2020-12-11 浏览量:

教育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蓬勃兴起,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变革育人方式、培育创新素养成为上海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聚焦。“十三五”期间,黄浦教育围绕“高、先、精”的目标,确立了教育改革引领区、创新教育先行区和教育发展精品区的发展定位,在全市率先提出“深入五育并举,聚力创新教育”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未来学校”新样态,推进育人方式深度变革,以教育创新发展创新教育。

2017年,坐落于外滩源的一所百年老校华丽转身,由黄浦区教育局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共同合作,打造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着眼于未来”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跨学科素养、创造力、领导力、合作精神和社会使命感的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包括课程、教学、空间、师生关系等在内的学校教育生态系统进行重塑,一所“不一样的学校”在黄浦江畔诞生。

鱼菜共生系统、创造工坊、3D打印工作室,如此有意思的创新空间,都是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学生们经常走进学习、参与活动的教室;学校地处外滩源,周边商业模式丰富、文化资源充沛,学生们经常走上街头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与感兴趣的人与事务深入接触……这些正是学校引入的“设计思维”特色课程体系和国际上最适合设计创新教育的PBL项目化学习实施体系的一部分。

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着眼于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构建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成长为“有学识、有见识、有胆识”,具有设计思维、能适应“未来行业变革”的创新人才。区教育局负责人介绍,在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的课程设置中,40%的课程为针对基础教育特点,量身打造的具有国际视野以“设计思维”为指导的创新型课程,60%的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历史、地理、思想政治、艺术(音乐)、体育、劳技、信息科技等普通文化课程融合互动。创新课程内容包含设计基础、开源硬软件、编程技术、设计工程、模型制作技术等,重点关注设计思维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强调以设计思维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办学过程中,区域与高校深度合作对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派出了以院长娄永琪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执行副院长范凯熹教授等领衔的课程开发团队,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师及学校师资团队协作完成授课任务。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的教师则负责基础型课程与创新型课程的融合,与大学教师合作开发以问题为导向的校本课程,并共同参与创新型课程教学。同济大学为高中学生了解并体验大学课程提供各种便利,鼓励他们与大学生进行项目合作。这些做法打破大学与高中的教学界限,尽可能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呈现无缝衔接之态。

学校的教育空间设计也体现创新,墙面、地面和家具的色彩配合大胆、前卫,通过家具的组合或分隔,形成多种功能,可上课,可展示,可小组活动,方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之间进行多维度沟通。通过设立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的小组讨论空间,支持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通过提高空间的灵活性,为学生参与空间资源管理和再调配赋能。

除创设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外,黄浦区还打造了以“新工科”素养培育为特色的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支持市南中学与威尼斯美院合作构建美育特色课程,积极探索“未来学校”多元化新样态,支持学校打破传统分层格局、走向分类特色发展,实现育人方式深度变革,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更个性、更创新、更开放的教育机会与学习可能,努力办出与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相匹配、与科技产业革命大趋势相适应、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契合、与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相适应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一流的现代教育。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