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与光明 ——<觉醒年代>观后感汇总

作者: 团委学生会新闻媒体部  发布时间:2021-05-31 浏览量: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觉醒年代》上映,火爆各大社交媒体,迅速在团员、青年、老师等群体中掀起热潮。我校团员和积极分子陆续在热播期间发表了观后感。


《觉醒年代》主要讲述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历史,生动鲜活地再现一百年前中国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他们大都既是思想家又是革命者,他们担忧国运,热爱国土,悲悯大众;他们通过演讲、组织革命运动,渴求能够凭自己的一腔热血救国于危难之中。


l  思辨

“我们要从历史的吊诡和现代性的悖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高一年级陈伯恒同学从新文化与传统文化并非完全对立的角度,对如何破除二元对立思维进行思考。他认为,《觉醒年代》这部剧并不是单纯呈现给观众爱国主义,而是传递新旧思想之间的求同存异。

l  镜头语言

高二年级顾苓绮和芮雯轩则分别针对三个印象深刻的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一是鲁迅先生小说《药》中的片段。导演张永新用镜头展现了鲁迅先生笔下无知、冷漠的普通民众,也有迷茫、探索出路的青年革命者的形象。“画面用黑白色调,没有人会在意革命者的生命,他们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有甚者还在比较那刀是在大清时候锋利还是如今更锋利。而那些母亲妄图用愚昧的办法拯救他们的儿子,就像一些愚昧的革命者,妄图用封建制度再次拯救中国,可笑又可悲。”




二是陈独秀送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场景。陈独秀拎着大包小包来送行,父子三人相拥引泣。19226月,陈延年与赵世炎、周恩来一起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他们步伐坚定,笑容灿烂,虽满身血污,仍慷慨赴刑场。导演在这里设计陈独秀望着两兄弟的背影,热泪盈眶,似乎是为了此时此刻的离别,又好似看到了两个儿子的结局,为将来的牺牲流泪。


三是北大校长蔡元培在北大学风沦丧之际,毅然赴任,发表著名就职演说的片段。在演说中,蔡元培告诉在场的一千多师生,要做好以下三件事: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蔡元培的话仍极具现实意义,在学习中若抱有极强的功利心,便会偏离学习的宗旨。他指出了当今北大“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的学风不良问题。提出学生应以研究学问为天责,应抱定以研究学问为志业,才能不悔青春。

跟随着镜头的推进,我们可以看见台下的青年学生们眉头紧锁,若有所思。接着镜头切换到蔡元培身上,他激情澎湃,目光坚定不移,态度诚恳,娓娓道来。暖色调的氛围下又有些许柔和的光芒,似乎在预示新思想、新追求正在青年人的心中扎根发芽。蔡元培用真诚、坚定、正义、智慧感化了北大学子,为他们的未来指明道路。

l  诗歌

高三年级胡泽乾同学有感而发,创作诗歌一篇,曰:

春雷惊乍木抽芽,

龙醒扶摇破锁枷。

且看百年朝日下,

延乔路尽是繁华。



    

    “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处于新时代,我们要明白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长征走的是高山峻岭,渡的是大河险滩,过的是草地荒原,而我们要面对的则是日新月异,变幻莫测时代,有更多未知的艰难在等待我们去克服。我们要抱定宗旨,破开枷锁、稳中求进,孜孜以求,便可在这个多彩的时代走出自己的光明大道。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