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自己”与“世界”

作者: 上海市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 发布时间:2023-04-24 浏览量:

——上海市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第二届读书节

                                      


老师的话

少年正当读书时,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籍,是作者知识情感的表达;书籍,是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一代代人通过读书,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的发展,有如接力赛跑,传承接续,奋力向前,不止不休。

读书,可以了解骚赋华美、唐诗壮美、宋词秀美。读书,可以知晓屈原悲愤深沉的忠贞之心、魏晋名士饮酒谈玄的洒脱不羁、边塞诗人白日放歌的舒阔豪迈。读书,可以与各朝代的人对话,聆听先贤的教诲;也可以与不同国别的人沟通,领略别样的风情。正如《文心雕龙·神思》所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关于读书,古有“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劝读良言,今有“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的读书呐喊,而西方也有“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传世箴言。

在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再次重温这些有关读书的嘉言名句,感受读书的美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读书是听书倾诉,与书交流,是天光云影的际会,是跨越山海的奔赴,是灯光亲吻书页的脉脉温情,是沉醉于书页时心无旁骛的安宁。

 

“惟书有色,艳于西子”

读书如溪间水流,似天上白云,无羁无绊,闲适飘逸。读书是饥渴时的一杯水,是黑暗中的一盏灯,是收获后的愉悦,是共享天伦的温馨。

 

“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个高尚的人在谈话”

书能引导我们与最优秀的人为伍,使我们置身历代伟人巨匠之间,如闻其声,如观其行,如见其人,使我们同他们情感交融,悲喜与共,见贤思齐,三省吾身。

 

读书之法良多:

孟轲“尽信书不如无书”,是谓“独立思考法”;朱熹“心到、眼到、口到”的“三到法”,强调凝神专注;冰心“读书恨与古人同”,说的是“创新法”;伏尔泰说“重新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与老友重逢。”讲明了“再读法”的常读常新。

 

阅读方式更迭:

读纸质书,读电子书,刷读书视频。书籍众多,读书方式可选,面对冲击,我们更要清醒:

阅读既有乐趣、有故事性、有轻松的一面,也有深刻、思辨、艰辛的一面,阅读需要沉下心来、耐住性子、认真研究、刻苦思考。我们只有把刷读书类短视频的被动接受,与线下读懂一本本好书的主动吸收,以及阅读过后的分享讨论结合起来,才更有可能获得“与作家进行灵魂对话”的机会,进入“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的境界。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让我们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让我们谨记: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第一部分

联结“自己”与“世界”——诗歌篇

1、小组成员

郭云笛、曹真毓、魏佳、王奕菲、陆沁瑶

2、选择体裁(确定具体文本)

导语:

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一首首诗歌如星星坠落人间。

 

文本一:郭云笛

作者:苏轼

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感想:

苏轼的魅力在于他在人生最困顿的时期唱出最激昂的曲调,他的乐观旷达影响着我,让我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困难坎坷,保持好心态。

 

文本二:曹真毓

作者:徐志摩

选自:《再别康桥》

原文: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感悟:

从诗中我看到了康桥优美的景色又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暗含其中的忧伤,有对康桥依依惜别的留恋之情,还有离别的惆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

 

文本三:魏佳

作者:杜甫

选自:《春望》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悟: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通过这首诗歌能感受到杜甫当时所处时局的危殆和他忧国思家的沉痛心情。

 

文本四:王奕菲

作者:葛冬冬

选自:《致青春》

原文:

流年太过骄横

野蛮的夺走了时间

却把回忆落下了

仓促捡起回忆

莫名的伤感刺痛全身

在疼痛中,仿佛才有了青春的快感

感悟:

这首诗让我感受到莫名的伤感,在疼痛中,仿佛才有了青春的快感,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现在正处于诗中所致的“青春”,也让我更加去珍惜现在的分分秒秒。

 

结语:

诗歌亘古以来作为中华文明的见证者,都是历史的丰碑、文化的瑰宝,并承载着中华人民的文化自信和历史的厚重使命,在时代的横流中砥砺前行。

 


 

第二部分

联结“自己”与“世界”——散文篇

1、小组成员

乐雯晴,李翘楚,谢馨怡,张竹青

 

2、选择体裁:散文

导语:

散文可以将自己与作者的思想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感受不同时代下的不同故事。

 

文本一(谢馨怡):余秋雨《雪》

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轻,并不从半空里落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蚋,像春天酿蜜时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入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

感想:

2023115日,上海下了一场“认真”的雪。

 

文本二(李翘楚):《虫》儒勒·米什莱

我一边在作如是想,一边不时地从床上往窗户看去,看看那只熊蜂还动弹不动弹,看看它是否真的死了。但是,大失所望,熊蜂已一动不动了。这种状况持续了有半个钟头或者三刻钟。然后,突然间,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我看见我的那只熊蜂腾地飞起,坚定不移,毫不犹豫,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似的。它飞到园子里,那儿已经是阳光灿烂,温暖舒适了。说实在的,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宽慰。

感想:

我突然想到实验室硼硅酸盐玻璃培养皿里那里小不点的种子:它的根向下生长,茎叶向上生长,没有人真正知道是怎么回事或为什么,而我们大家也都差不多是这么回事。

 

文本三(张竹青):张爱玲 《迟暮》

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诵经声,“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她心里千回百转地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冷的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

感想:

迟暮美人的春天最伤感。

 

结语:

散文可以留住时间长河中即将消失的故事,同时也蕴含着不同作者的所思所想,以上三篇选段都让我们进入了不同作者的精神世界,开阔了眼界。


 

第三部分

联结“自己”与“世界”——戏剧篇

 

欣喜,惆怅,忐忑……人的情绪在内心深处交缠相绕,令人难以捋清。这一团团缠绕着的情感又与来自其他人的情感相互碰撞,形成故事。将处在故事中的人物的本来样貌呈现给观者,将复杂的深层情感用最直观的方法表现的艺术形式,就是戏剧。

 

组员一:聂桢沅 

选自:《罗密欧与朱丽叶》 作者:莎士比亚

原文:

罗密欧,你为什么是罗密欧,玫瑰即使换了一个名字,她也依然芬芳,与我有仇的只是你的姓氏,你不姓蒙太古依然是你。姓氏算什么,不是手、不是脚、不是胳膊、不是脸,不是其他任何部分。与我有仇的只是你的姓氏……

赏析:

万物重在本质,而名字只不过是个称呼。把玫瑰花叫作别的名字,它也依然芳香如故。玫瑰的本质不在于叫什么名字,而在于它的香味和美丽。

 

组员二:成子毅

选自:《哈姆雷特》  作者:莎士比亚

原文: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赏析:

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而如何对待困境,却把人们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类人;哈姆雷特在面临人生巨大变故时,选择了幡然醒悟这条路,让我深受鼓舞与启发。

 

动作和声音,文字和画面,戏剧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构建一种全面的体验,让思想不仅仅停留于纸上,让情感获得了颜色。放下手中的电子设备,更多地去接触戏剧,在他人的故事里找寻“自己”。


 

第四部分

联结“自己”与“世界”——小说篇

1、小组成员

 

刘一蓓 黄韵骐 李映咨

 

2、选择体裁(确定具体文本)小说

 

导语:寻找自我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要经历的事情。自我的寻找路程中就需要有一盏灯塔的指引,书籍就是一大选择。小说作者们为我们虚构出了各种天地,或是穿越古今,或是遨游天际。在小说中我们能够找到那个独一无二只属于自己的影子。

 

黄韵骐: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李映姿:路遥《平凡的世界》

也许人生仅有那么一两个辉煌的瞬间--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无奇中度过……不过,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因此,大多数普通人不会像飘飘欲仙的老庄,时常把自己看作是一粒尘埃--尽管地球在浩渺的宇宙中也只不过是一粒尘埃罢了。

 

结语:

文字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光,小说将这束光照耀到了我们的身上。它带着世界走向我们,我们也在这个小说世界中找到自我。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