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思考,扬长避短
——2023学年第一学期校本培训
在深入推进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广大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改革注入活力,自身也不断获得成长。我校组织“斜杠青年圈”社团的青年教师在开学后进行了“家常课”展示,并于10月13日开展了以“靶向”思考,扬长避短”为主题的教学反思交流分享活动。
语文学科的魏杰老师分享中提到课后反思在执教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时有个环节是让学生圈划关键词,由于问题指向不明确,导致学生无从把握,教学效度不高。她表示今后要多一点同理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
同样是语文学科的马丽雅老师的体会是教学目标要精简,一课一得,而不是每节课都想囊括所有的单元教学目标。理解《大学之道》的内涵及儒家的精神追求本就是宏大的命题,想在40分钟内搞清楚《大学》的论证特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另外,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契合教学目标达成的需求,内容与目标的脱节就注定了这节课立不起来,“一课一得”不仅强调不可贪图“一课多得”,还要求内容要扎实,要切实做到“一课有得”。
数学学科的赵文娅老师授课内容为《幂函数》。她在反思中提到学案应当提前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独立完成学案内容,在题号前面标上对应的知识点序号(考点),这样高三学生才能清楚哪些知识点是解决问题的绊脚石,哪些知识点是解决问题的垫脚石。
数学学科的朱宜静老师执教的是《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她通过将“斜拉索桥”这一实际生活实景抽象出数学模型,进而研究线面角的定义,由于贴近生活情境,效果较好。她认识到要从定义出发引导学生总结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步骤,才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与直观想象能力。
英语学科的宋佳齐老师分享一节以视听方式促进表达技巧的课,她的目标是提升学生对生活中不合理志愿活动的反思意识。她总结了提高课堂效率的小技巧:使用默片帮助预判、增添字幕促进细节分析、表达环节提供具体清晰的提示。她也认识到如果提高在视听过程中记快速笔记的技巧,并对主题词汇进行先前积累,可能更利于目标实现。
化学学科的袁涛老师总结本节课时说,采用思维地图的作业,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地图工具来对相关化学概念进行构建,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今后还将继续通过思维地图蕴含的逻辑思维方法,在类比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构建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心理学科的颜佳萍老师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和表达性艺术辅导方式开展了一次教学尝试。她以视频“昼与夜”的隐喻来代表个性特点中积极的部分和消极的部分,通过轻粘土的手工活动帮助学生们探索认识和接纳自己身上的不同特点。整个教学流程紧凑而有趣,既给学生带来了互动的乐趣,又引导他们探索自我的多样性和积极发展。
音乐学科的庄妍妍老师是今年新入职的教师,此次授课主题为中国歌剧,她觉得自己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这一点上有待改进。例如:在引导学生感受剧中佃户“杨白劳”音乐形象时,让学生单独赏析“杨白劳”的唱段,略显单调。但若是同时选取剧中“喜儿”的选段《扎红头绳》,使其与《十里风雪》塑造的“杨白劳”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两段音乐的不同特点及情感表达,就比单独让学生感受“杨白劳”唱段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印象更加的深刻。
最后,张咏梅校长以《一生的学习》为题,从“为什么要反思”、“反思的角度”和“教育的作用”三个方面,对此次教学展示和教学反思做了总结。她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不断学会主动学习;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既要有设计者视角(例题角度),又要有用户视角(习题角度),更要对照课程目标要求和素养培育方向(试题角度),分类、分层、多角度思考。她引用了2014年美国“国家年度教师”肖恩·麦库姆的“教育不是为了已经完成的世界,教育是为了未来。”与全体教师共勉,学习是教育工作者一辈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