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思考,有效施策,提质赋能——2024学年第一学期校本培训
在创建特色普通高中的关键时期,在拥有超40%研究生比例的师资条件下,如何依托大学相关资源、通过研究和实践,更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已成为全校老师的重要课题,为此我校于1月15日组织开展了以“靶向思考,有效施策,提质赋能”为主题的校本培训活动。
本次培训由张咏梅校长主持,同时邀请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孟丹青老师和我校徐琤雅老师分别予以指导。
张校长指出,在教育领域理念不断更新的大背景下,“低头拉车”的我们,也要时时“抬头看路”,从而实现更好地创新与应用,进一步助力“双新”变革,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培训旨从“课题与案例撰写”专题出发,指导老师们如何精准地定位问题或目标,进行教学反思;如何优化流程、制定更有效率的教学策略和措施;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并最终赋能于教师及学生。
孟丹青老师以“从‘找’好命题到‘做’好命题”为题,针对老师课题研究中的常见困惑,着力从“什么是好的命题”、“怎么寻找好的命题”、“怎么写好一份命题”等角度展开细化指导。尤其在“选题”角度,孟老师指出选题的“创新性”直接决定了课题的研究价值。应当说,“创新性”课题必然是契合现实需求的、能够反映新现象和新事物的、是创新性与实用性结合的、是具有跨学科视角的;而这几点恰恰都能在我校的三个重要课题中得以呈现(《普通高中以设计思维为导向的特色课程研究与实践》、《以设计驱动的未来学校空间建构探索与实践》、《普通高中项目化学习中实行全员导师制的行动研究》),这无疑是值得借鉴和肯定的。同时,孟老师更是从学校项目化课程的特色出发,指导老师“怎么”寻找好的命题。可以说,项目化学习是以真实问题为驱动的,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通过项目化学习,可以自然地将多个学科的资源和知识融合,那么,以此为对象的研究课题势必是符合“从现实问题出发、从学科核心素养切入、从跨学科整合需求中挖掘、从学校特色与资源中挖掘”等特质的“好命题”了。
徐琤雅老师则以个人教学实践为范例,向老师们介绍了Kimi、文心一言、豆包等人工智能软件,详尽展示了不同软件在辅助教师制作教学材料,提高备课效率上的实用价值。可以看到,无论是教研组公开课的研讨还是交流发言的文字生成,AI的身影无处不在,其作为协助工具提升效率的功能不可否认;同时,徐老师也指出,这样的操作是以提供已有基础框架或具体内容为前提的,只有给予清晰明确的指令,AI才能产出有效的生成;再者,教师在利用AI时也应注意一些潜在的问题,比如语意表达不准、形式过于单一等等,而这就需要老师进行进一步整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利用。
最后,张校长做出总结,身为教师,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不懈追求,在学习与探索的征途中不断精进自我,拓展人生的高度、宽度与深度,更为有效地赋能于自身,更全面地赋能于学生,孕育未来之人、培养未来之才,引领他们迈向成功的彼岸。